关于读书的一点体会——金高第十二周“以读书为乐,以分享为荣”主题升旗仪式


作者:李元姗 发布时间:21/11/15

分享者:党支部书记 吴昌钧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大家上午好!今天我分享的题目是——关于读书的一点体会。

这几天我总是问自己,在金东方我算是最爱读书的人吗?答案是——算不上。因为和真正爱读书的书迷相较,我充其量算个业余爱好者。书迷就有三分书卷气,业余爱好者多了三分书生气。书卷气,饱读诗书,学富五车;书生气,咬文嚼字,附庸风雅罢了。

我们身边爱读书的人很多,举个例子吧,集团严传琴总校长,名气最大,浩瀚书海,无所不及;聊天发言点评,旁征博引,信手拈来。据了解,他读书有三个特点,一是读书量大,保守地说,每年读书不会低于50册;二是读书速度快,最快三天一册甚至一天一册,当然这取决于书的内容;三是读书很杂,杂到只要你看过的,他都能说出一二,直达精髓。就在我们的身边,也有很多爱读书的老师。比如李红叶老师,每天读书总是到半夜,经史子集无所不知,三教九流无其不晓。比如宋胜龙老师,只要是有人介绍的好书,他都会迅速购买,书香为伴,已成习惯。所以,对这三位老师,民间自有评价,严总大气智慧,李红叶学养深厚,宋胜龙学识广博。金高爱读书的老师又何止这三位。孙勇军、叶丽娟、赵鹏、向立力、毕进军、杨立律、周金山、覃孔彪等等老师,我一口气可以说出一个“加强连”来。

我们为什么会给他们掌声,因为发自内心的尊重,当然还有崇拜。以上评价也算是我理解的读书的好处之一。因为读书可以涵养一个人的品德和气质,培育一个人的格局与智慧;丰富生活内容,提升生命品质。

我也爱读书,每天不会低于两小时,近10年来,从未间断。读书之于我,就像米饭之于身体。到底读什么书好呢?清末文人孙宝瑄说,“书无新旧,无雅俗,就看你的眼光。”林语堂说得更有趣,“只读极上流的书,以及极下流的书。中流的书不读,因为那些书没有自家面目,人云亦云。”北大教授陈平原说读书有两个诀窍,“一是读文学书,一是所有的阅读,都必须有自家的生活体验做底色。”

也有同学私下问我对读书的内容选择有何建议,我还是以吃饭为喻。米饭馒头要吃,蔬菜瘦肉五谷杂粮也要吃,因为这些可以让我们长肉、长骨,饮食是身体成长的必须,一本好书是精神世界的必须。我们偶尔也会吃味道好营养低的垃圾食品,这些可以满足果腹之需,吃一餐无妨,但吃多了吃久了,肠胃就会出问题,小则中药调理,大则手术切除,其中利害,不言自明。

我用一句话,结束今天的分享,也和大家共勉——好书可以让我们的生命更有力度、更有厚度和更有温度,从今天起,不妨抽点时间去读一本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