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高故事]说说溺爱


作者:李元姗 发布时间:20/11/03

金东方高中 毕进军

(作者简介:毕进军,中学高级教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生涯规划师,金东方高中生涯教育工作室主持人,宜昌市家庭教育讲师团成员)。

今天来说说溺爱。

在独生子女居多的今天,“421“的家庭结构下,溺爱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现象。

祖辈对孙辈的溺爱更为常见,但这个不在今天的讨论范围之列。因为祖辈(包括祖父母和外祖父母)不是孩子家庭教育的第一责任人。换言之他们对孙辈的成人成才是不用也没有能力负完全的责任的。如果祖辈溺爱孙辈,做父母的只需要记住一点,那就是教育的责任在自己而不在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祖辈们只能起到协助照顾孩子饮食起居的作用。做父母的要感恩爷爷奶奶的这种协助,但也要明确自己的责任,加强与自己父母的沟通,把教育的主动权、主导权抓在自己手里。只要父母不至于过分溺爱自己的孩子,在家庭里便始终有一个捍卫规则和边界的权威在,孩子就不会出现大的问题。

今天单说溺爱型的父母。

溺爱性父母的特征是对孩子的行为没有制定相应的规则进行约束。与专制型的父母正好相反,他们会给孩子过多的自由和空间,很少限制或约束孩子,他们对待孩子的需求几乎是无条件地满足。

在溺爱性的家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一种现象,即父母和孩子的“角色倒置”。父母无条件地满足孩子的需求,当父母在一些方面无法满足孩子的需求的时候,孩子就会对父母提出要求,并给父母制定规则。如果父母做不到,孩子就会对父母表示不满,他们可能发怒、指责、耍赖,极端者甚至用打骂父母的方式来惩罚或威胁父母,此时,他们俨然成了自己父母的父母。而溺爱型的父母通常都会对孩子的不满和威胁做出妥协和让步,想方设法来达成孩子的目标。亲子关系的位置被颠倒了,孩子逾越到了父母的位置上,而父母则把自己放在了孩子的位置上。

可以想像,现实中也无数次验证,溺爱型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会出现多种障碍。首先可能会出现的是集体生活障碍。他们往往不太喜欢那些有规则和约束的地方,如幼儿园、学校,他们会感到不自在、受约束和压迫。他常常会有意无意地破坏规则,但又不愿意承担破坏规则所带来的责任。所以,当他因为破坏规则而受到惩罚的时候,他会感到不公平、委屈和愤怒。他可能会变得拒绝待在这些场所,觉得这些场所不适合他。于是,这些孩子可能就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如旷课、休学乃至辍学离开这些场所。

与之相关的是他们可能出现的社交障碍。来自溺爱家庭的孩子会不太善于在集体生活中与他人打交道。被父母溺爱的孩子在与他人的关系处理中往往会要求他人无条件地满足自己的需求----一方面要求他人严格地遵守规则,另一方面对自己又没有要求,即自己可以不遵守规则。但事实上社会交往自有它的“交换律”,他人不会像溺爱型父母那样无条件地满足,而是有条件地满足,也会要求对方来满足自己的需求。于是,来自溺爱型家庭的孩子就会觉得别人对自己不友善,无法和他人建立和谐的关系,久而久之,他就会对和他人的关系感到困惑、委屈和愤怒,从而可能会从与他人的关系里撤离。

当他们不论是从关系里还是从有规则的场所撤回的时候,最终只能撤回溺爱他们的父母这里,因为只有在这里他们才能得到无条件的关注与爱护,这里才是他们不愿离开的“心理舒适区”。

——“巨婴”往往就是这样养成的。

其实古人早就说过:惯子如杀子。现实生活中许多父母从意识的层面,其实也能或多或少地认识到溺爱带来的问题。可是为什么仍然有这么多父母要无原则地溺爱自己的孩子呢?或者说,他们溺爱孩子的心理原动力是从哪里来的呢?

家庭动力学的研究认为,溺爱的动力可能与父母的存在感、自我价值感和对亲密关系的需求有关。

父母的夫妻关系不良是导致溺爱的一个比较常见的原因。获得亲密的伴侣关系是人的一种正当、正常的心理需求。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因种种原因导致父母(特别是母亲)在夫妻关系中找不到亲密感。当父母的夫妻关系不好时,他们所需要的亲密关系就无法在夫妻关系里得到满足。当有了孩子之后,他们就会利用孩子来补偿这份亲密关系。在孩子还小的时候(特别是0-3岁),没有形成强烈的自我意识,本身就对父母存在绝对的依赖,父母把孩子当成亲密关系的替代品往往还不会产生什么问题。然而,随着孩子的长大,主体意识逐渐增强,孩子自然会慢慢和父母分离,会逐渐产生摆脱父母的心理需求,到同伴或家庭之外的群体里去寻找快乐和连接。这时,缺少亲密关系的父母就又会面临没有亲密关系的局面。当父母潜意识里感觉到了孩子逐渐长大会离开自己这一事实时,父母就会动用溺爱这种防御,阻止这种局面的发生。

多么可怕的潜意识,多么可怕的真相!

但是事实往往就是如此。在现实中,我们会看到一些孩子有分离焦虑,不愿和父母分离,不能到幼儿园或学校去;也会看到有些孩子非常依赖父母,不愿意做家务,不愿承担自己的日常生活事务;不愿意自己吃饭,不愿意和父母分床睡觉。从表面现象上看,好像是孩子离不开父母,过度依赖父母,不愿意独立。其实,这些现象的内在核心却可能正好相反,是父母无法离开孩子,不愿意和孩子分离。

我们常说父母之爱是最无私的,但是我们不能忽视一个前提----那就是父母也是人。而人,本性都是自私的,且一定会有认知上的局限性。

所以我们做父母的如果不注意自我觉察,把孩子留在自己的身边当成亲密关系的替代品,那你就成了表面上最无私,事实上也最自私的父母。

我们一定要认识到,父母溺爱的实质是用牺牲规则和秩序,用讨好或贿赂的方式无条件地满足孩子的需求,从而获得孩子对自己的喜爱、认可和欣赏,以期最大化地从孩子那里获得一种亲密关系。

我们一定要意识到,家是一个等边三角形,一个典型的核心家庭,存在着夫妻关系(或称亲密关系、伴侣关系)、父子(女)关系、母子(女)关系三对关系,这三对关系中,夫妻关系是核心。夫妻关系好了,不把对亲密关系的需求转嫁到孩子身上,孩子才更容易活出自己。

我们也一定要分清在家庭关系中哪些是自己的事、哪些是孩子的事,不让孩子来承担属于父母自己事务的责任, 也不去承担属于孩子事务的责任。各安其份,各归其位,这样,家庭才能真正幸福,孩子才能真正成长。